健康小學堂

2023/09/15

非理性信念 - 想法彈性、心理自由,生活多些愉快

198653553_l_normal_none



文/蔡德暐  心理師

大家知道嗎? 知覺系統其實可以說是一個預測系統。

大腦總是根據過去的事實來先預測、判斷狀況。像是大熱天的一名男子,穿著長袖長褲,大腦會預設:「他可能有什麼苦衷」。

個人會直覺對方過去遭遇什麼,大腦會先釋放及預期,那些曾經我們的遭遇,也許是過去個人經歷所造成的心理認為,產生個人解讀。但殊不知男子也許是剛從冷氣房出來,吹太久冷氣了。

這是怎麼回事? 原來,如果大腦不先根據舊的經驗做判斷,大腦就必須同時處理太多訊息,需要下太多決策,這樣會太累,許多事情都會非常耗心力。

這麼說起來,這樣的機制似乎不錯,幫助個人節省腦力、保持體力。只是!這是一種模式,無論對你有益或無益,也就是說大腦不會判斷價值,不管是對你是有幫助或是傷害你,大腦只會需要把事情處理完。

所以這樣的模式,如果我們習慣而不自知,也可能會限制、習慣、約束我們以有害的眼光看待事物,像是曾經在感情中遭受水瓶座傷害,(隨意舉例,只因筆者是水瓶 XD),就認為與水瓶的愛情不值得再相信了。

大家可再試試看,在網路上搜尋:『認知錯覺圖』,會發現有趣的圖像,一種圖像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觀看視角,當然也會有兩種呈現的圖形,例如:兔子和鴨子 ,如果你長期接觸某一種圖像 (家裡有養兔子),你就非常容易立刻看到其中一種圖像。只因為你習慣了這樣看事物。

所以阿,你怎麼想,當然就決定了你怎麼看,也最後會決定了你的行為。

這篇文章,我們就是要打破大腦的習慣,要試著學習心理學所談的自由度,對於每一件事情都試著有『不同看見』,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自我彈性。因為我們知道:我怎麼想、怎麼看,就會決定我的解讀,而我的解讀有許多是『過去的認為』。

再來我們分享一個心理學名詞-『非理性信念』。說的是建議人不要任由自己的想法偏向極端,鼓勵人提升思考的自由與彈性。

其中,最常發生在一般人身上的『非理性信念』,就是「非黑即白」的思考方式。


例如:

在工作上,先認定:「辦公室的同事只要不是支持自己的,就是跟自己作對,沒有第三種可以商量的餘地。」當我們先認定上述思考,在工作上如果遇到報告資料不順利、同事請假,內心就很自然飄向「你是不是故意」、「你是不是跟我作對」這些想法。

而這種「非黑即白」的習慣思考方式對自己不好,也無益於你的工作。
難道真的事實就是如此嗎……?還是我先預設了一個事實?

就這樣,與人互動中就會開始分對與錯、是與非、黑與白,認定後就再也不接觸了。

然而,心裡不自由,生活就像是帶著悲觀的眼鏡。重點喔,並不是說這樣的人就會人生倒楣。不是的,這樣並不是命運的狀態,而是這樣的你,只會注意生活中不順遂的事情。以為是自己不順,其實是自己總是看見「不順」。

有另一個有趣研究也值得借鏡這類反思。研究中談到所謂「幸運」。

研究者找尋兩群人,一群自認幸運,另一群當然就是覺得自己是倒楣者,研究中讓兩群人去數研究者設計的報紙中有多少張圖片。

結果,自認為幸運的一群人,比起另一組快了許多找到圖片,但這到底是為什麼……?

原來,報紙中有一段文字,寫的是這份報紙總共有幾張圖片!其實,自認幸運組的實驗對象沒有多厲害的數圖才能,只是比較會留意到外界其他訊息,而不只是限於一種思維之中而已(叫我數圖,我就只數圖)。

這研究告訴我們,「幸運」也許不是命運,他是一種視角和視野、一種心態,讓你可以留意生活中不同訊息,當你能留意不同訊息,當然你的機會就會更多,也就更「幸運」。

這不是就是一種自由嗎? 也是讓思考有彈性的一種可能,生活會輕鬆許多。

圖片來源:123RF

商品搜尋

偵測到您已關閉Cookie,為提供最佳體驗,建議您使用Cookie瀏覽本網站以便使用本站各項功能